
读诗赏文意
书籍是打开世界的一扇门,而诗歌则是这扇门后一道美丽的 concluded line.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大量的文字包围,却鲜少有机会停下脚步,品一杯茶,想一首诗。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心灵的修行与提升。
以下是我所知的一些关于读书的诗词名句,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1、_刘项原来不读书。_《焚书坑》 2、_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3、_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谢逸《送董元达》 4、_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陶渊明《移居二首》 5、_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孟郊《劝学》 6、_幼敏悟过人,读书径成诵。_欧阳修《画地学书》 7、_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_于谦《观书》 8、_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 criticized。_黄庭坚《寄黄几复》 9、_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_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0、_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_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11、_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_谢逸《送董元达》 12、_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_黄庭坚《寄王郎》 13、_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_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4、_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_刘昚虚《阙题》 15、_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_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16、_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_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17、_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_王建《寄旧山僧》 18、_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_杜甫《戏为六绝句》 19、_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_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0、_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_于鹄《题邻居》 21、_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22、_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陆游《读书》 23、_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王禹偁《清明》 24、_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5、_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6、_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颜真卿《劝学诗》 27、_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28、_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29、_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颜真卿《劝学诗》 30、_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赵恒《劝学诗》 31、_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2、_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33、_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杜甫《柏学士茅屋》 34、_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陆游《读书》 35、_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36、_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37、_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_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38、_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_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39、_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颜真卿《劝学诗》 40、_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颜真卿《劝学诗) 41、_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2、_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43、_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4、_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45、_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46、_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_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47、_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_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48、_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王建《寄旧山僧》 49、_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颜真卿《劝学诗) 50、_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读诗赏文意(续三篇)
纽居闲话
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或许难以停下心驻,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诗歌就像一位神秘的朋友,在这匆匆的生活中留下痕迹,指引我们走出困境。
______苏轼《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读书时记
岁月如歌,读过许多书,却常常被文字困住。读诗像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语言的优美,更需要心灵的共鸣与思考。
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站在书林深处
站在经典之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内心的慰藉与感悟。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心灵的成长之旅。
______李白《观水亭有感二首·其一》
感想读书
读书并非简单的阅读,而是要透过文字,感受作者的心境与思想,理解生活的哲理。
______杜甫《笔简集全·其三绝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