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之涣《登鹳雀楼》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全文。
登鹳雀楼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海流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黄河入海流”写近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半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后两句写所想。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滔滔黄河奔腾咆哮,
气势磅礴。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
滚滚南来,
又在远处折而东向,
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
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
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到达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在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别开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
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
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向看尽远方景物,
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起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
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对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
这首诗是山神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
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在一起,
既有感性又有理性,
显得非常丰富深刻。
所以,王之涣的诗虽然只流传下六首,
但寥寥数首,却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