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衣巷》教学设计
《乌衣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教学点:
(1) 认读两个一类字
(2) 理解“朱衣巷、谢、斜、旧时、寻常”的意思
(3) 背诵《乌衣巷》
-
动能发展点: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
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小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感悟诗意
难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一看这首诗是从哪方面来展现春天的?板书:乌衣巷
二、探求新知:
- 茯读《乌衣巷》,要求:听老师读,注意老师的语气。
-
指名读(略)
-
现在我们来看两句古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师:(指导)朱雀桥是一座桥名,应连读为“朱雀桥边”
4. 学习一类字
(1)生:朱雀桥里的“朱”字和后面接的“桥”组成一个词语吗?说一说你的记忆。
(2)生:也有同样的记忆,“朱雀桥”
师:“朱雀桥”下部是“巳(si)”,不是已和己,对吗?我们来查查字典。“巳”字读作“puān”。你是否记得与“巳”字相关的一个词语呢?
5. 再读古诗,质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师:这里的“巷”和哪个字相像呢?(生答:“巷”和“港”字相像。)
6. 学习另一个类字
师:这首诗里还有哪些类字呢?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些字。
生:我记住了“谢”,我是用词语“谢谢”。
7. 确认理解
10. 指名质疑:巷 堂 谢 斜 旧时 寻常
- 小组合作解疑,借助工具书或课本进行理解。
8. 汇报讨论
生:巷:狭窄的街道;堂:高大的房屋;谢:姓;斜:斜挂着;旧时:从前;寻常:平常。
9. 看图再读古诗,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说)
- 指名学生说,师板画。
生:朱雀桥边开满了野草和小花,乌巷口夕阳斜挂着,从前王谢两家的燕子飞到平常百姓家去了。
师:苏轼笔下的燕子如何反映那种贵族家庭的落破?
11. 再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的景色?谁是关键?(生答:野草、野花还有燕子,燕子是关键。)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生答:同意。)
13. 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描述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
生:杜甫的诗写的是花开繁盛,而原诗没写那么多。
师:对啊,杜甫的诗写的是“千朵万朵”,而原诗是“几多花”,更隐含了变质、凋零的意味。
14. 思考一: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生: wild flowers and birds come alive, a colorful sky,
a soft spring breeze…
15. 思考二:乌衣巷繁荣时,四周会出现哪些景象呢?
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四、作业:
把乌衣巷繁荣时的景象写一写,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