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六月。作者韩愈。石处士名洪,有才德而不做官。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上段写乌公与从呈讨论求贤之事,透出石处士其人。下段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重点在一个“义”字上。
作品原文
送石处士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①,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正如数目计算一样的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
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
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
又有人都敬酒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
作品鉴赏
本文为送石处士赴任而写,《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韩愈主要就是在这两层上作文章。
但从表面上看,文章却无处不在赞扬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赞之正所以规之、励之也。最终目的是鼓吹选用贤才,并鼓励贤才“以道自任”,为国出力。
作品鉴赏
从表面来看,韩愈的文章没有表现出对乌公的高深见解和对石处士的高瞻远瞩。文章虽然称赞了乌公与石处士的品行,以及韩愈对他们的推荐,但真正深入分析的是两人之间人物间的矛盾关系。
然而,文章却暗含着对乌公和石处士的一些隐秘之言。比如,文中提到的“求士为国”的行为,暗示着乌公可能背弃了个人的私利追求国家的利益。同时,石处士的推荐也体现了韩愈对人才品行的重视。
总的来说,《送石处士序》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与量力而行。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上,从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哲学上极力维护儒家思想,排斥佛教,道教;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也卓有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