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首宋徽宗时期的作品,主要围绕清明节期间的市井生活展开。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一些分析:
-
词牌“应制”
这首词采用了赋体的铺张之态,用大量意象来描绘场景和情感。词中多次使用“梨花”、“海棠”等自然景物,以及“燕子”、“百啭”等动词,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这种语言风格与当时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也体现了宋徽宗时期对市民生活的关注。 -
描绘的场景
从上片来看,主要描绘的是京城内的春景,包括梨花、海棠、夜月和朝雨等元素。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还暗示了清明节期间京师的祥和与繁荣。中片则转向市井生活的场景,描绘了行人游艺、欢聚的情景,充满了市井生活的热闹与欢愉。 -
社会氛围
这首词通过描绘京城内外的春日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繁荣。特别是“应制”(清明时节禁火三天)这一词,既表达了节令的紧凑,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与文明程度。词中还多次提到“蜡烛分赐近臣”,显示出徽宗时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重视。 -
创作背景
《清明上街记》是宋徽宗万俟咏担任大晟府乐官时的作品,也是其官场生活的写照之一。徽宗当时非常重视国子监的设置和发展,希望通过这首词来展现社会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从而满足统治者的期望。
总的来说,《清明上街记》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作品,通过描绘京城内外的春日生活,展现了徽宗时期的社会和谐与市民生活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