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古诗词鉴赏8:赏析“亦”字
【1】“亦”字的含义与用法。 “亦”是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多用于对仗、转折、对比等方面。在诗歌中,“亦”常用来表达情感上的复杂性或内心的矛盾。
【2] 分析全诗中的“亦”。 第2联:“亦”字与前句形成对仗,描述广东民众避免 forbidden烟雾去上冢祭祀的行为,而前面的句子则描绘为官不兴、民不聊生的状态。两者相映成趣,既表达了当地民众积极向上的行为,也反映了为官不顺的社会现状。
【3] 赏析“亦”字的意义。 “亦”字在诗歌中既含蓄委婉,又蕴含深刻情感。“亦”不仅表示对为官不兴的无奈和不满,“亦”还表达了对当地民众积极行为的认可。这种双重意义使诗句更具有感染力,也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
【4] 诗歌整体赏析。 全诗通过描绘为寒食扫墓时的沉痛哀悼,以及广东民众避免 forbidden烟雾祭祀的行为,展现了既感怀又同情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亦”字与前后句的对比,“亦”字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对为官不顺的无奈和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对当地民众积极行为的认同。这种情感表达使整首诗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亦”字在《寒食》中既表达了为官不顺的情感,又体现了对当地民众文明行为的认可,展现了诗歌深刻的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据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定此日禁火,寒食。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邀请他出山做官,但拒绝了。他带领全家前往鹿门山采药。后来另一位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是因上坟扫墓归来而遇到。
诗文赏析: "粤人国"虽原指广东,却因秦末赵佗封南越王,此处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绍兴十至十四年),写这篇诗,是绍兴十年闰六月的诗,即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的作品。
此诗虽题为寒食,却述从寒食到清明的节令变化。前两联写民间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此处插柳满檐,虽小巷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引山车马纷然,野冢尤多。后联寄寓抒情:虽开怀畅饮,醉卧青苔之上,不必管城高头,傍晚吹军号。
作者以清明郊游悟出:权贵、富贵短暂无常,人间永恒不变哲理。诗人则感慨人生易老,世事无心,应酒自醒,既自醉也自醉,因当时贬谪逆境,倍感苦楚。
其实,赵鼎不屈,他在潮州遭谢表时曾言:"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听此说:"此老倔强犹昔。"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