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绘本教学设计 篇1:观察打瞌睡的房子
活动目标
- 通过观察图片,能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表现画面内容。
- 感受绘本情节的趣味性。
- 回答教师或小朋友提出的简单问题。
- 鼓励大胆猜测、动脑筋、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 教师准备PPT图片(《打瞌睡的房子》)。
- 为每个孩子准备小黑板、彩笔、铅笔,以及遮住灯光的背景画或屏幕模拟。
- 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和表情卡片(如“瞪着眼睛”、“竖起耳朵”等),让孩子们模仿这些动作并说出相关句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 教师行为:用简单的动作表示打瞌睡的概念(如“昏昏欲睡,慢慢沉下去,然后突然起来”。)。
- 师范述说,引导孩子们猜测:“谁会睡呢?谁会醒呢?”
二、观察画面,体会绘本中的故事
- 请教师引导提问:
- 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图画与文字结合的图本或文学作品)。
- 里面都有哪些角色和情节?
- 师范说,讲述《打瞌睡的房子》的故事:
- 房子里有小房子的孩子们,每个人睡觉在自己的床上。
- 初次起来的时候,大家看到一只老奶奶大声喊“我受不了啦!”
- 老奶奶吓了猫,又吓了狗,最后又吓了小孩,大家都醒了。
三、引导幼儿发展想象力
- 教师行为:用提问引导幼儿:
- 你们觉得这样的睡法怎么样?为什么?(小动物惊慌,害怕是因为什么?)。
- 猫是被谁吵醒的?(猜);狗呢?(张大嘴,耳朵竖起来)。
- 孩子们猜测:
- 可能会想:猫为什么会吓老奶奶?(可能因为猫跑得快)。
- 我能用动作和语言描述别人的感受吗?(像猫的样子,比如说“你别吓到我”。)
- 教师引导幼儿模拟猫和狗的情节。
四、完整欣赏绘本
- 教师行为:
- (用PPT完整讲述《打瞌睡的房子》的故事)。
- 播放完整的绘本,教师引导提问:
- 这本图画书里,小动物们和大家一起玩的样子很开心。你们觉得他们开心吗?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睡着了)。
- 教师总结:
- (用彩笔画出彩虹,说明整个房子很明亮;打开窗户,让学生看到打瞌睡的房子在睁眼睛)。
活动反思
《打瞌睡的房子》是一本经典图画书,通过简单的情节展现了“打瞌睡”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我在这次活动中,发现以下几点效果不错:
- 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能够大胆猜测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 师范讲解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 通过完整欣赏绘本,学生感受到书中的温馨与轻松氛围,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教学反思:
- 教师在活动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 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的语言发展和想象力提升,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