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
《论贵粟疏》是晁错的作品,主要讨论了在当时农村土地肥沃、农作物收获充分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合理分配粮食资源以满足农民需求,从而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永。文章通过分析粮食的流通规律和赋税政策,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即农民大量生产却未得到应有的补偿;而政府却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的粮食储备。
-
以下是对《论贵粟疏》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的详细改写:
晁错《论贵粟疏》一书探讨了在当时农村土地肥沃、农作物收获充分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合理分配粮食资源以满足农民需求,从而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永。文章通过分析粮食的流通规律和赋税政策,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即农民大量生产却未得到应有的补偿;而政府却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的粮食储备。
本文以“贵粟”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经济中的问题与矛盾。文章通过对《论贵粟疏》节选的解析和原文翻译,展现了晁错在文字与语言上的深刻洞察力和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刻理解。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3分)
几石重的粮食,中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3分)
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
(8)文中提出如果能从国家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使用,那么百姓担负的赋税就可减轻,也可以让国家得到实惠。
A. 本文告诫统治者要做到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否则人民就不能生活安定,国家也将充满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
B.作者指出,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而要想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当下关键的是要严格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作者尖锐地指出,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是农民生活极度艰辛困苦,而商人们则牟取大量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国家富强稳定,是不可能的。
D.文中提出如果能从国家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使用,那么百姓担负的赋税就可减轻,这也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9)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
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
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
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10)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11)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一日弗得而饥寒至。(3分)
几石重的粮食,中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
再私往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3分)
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
(12)本文还以“贵粟”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经济中的问题与矛盾。文章通过对《论贵粟疏》节选的解析和原文翻译,展现了晁错在文字与语言上的深刻洞察力和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