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玩的空气》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空气质量日益受到关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尤其是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活动通过观察、讨论和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幼儿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目标
- 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 探究空气与其他物体(如人类)的关系。
- 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鼓励探究问题的能力。
- 提供机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发现真实生活中的空气现象。
活动准备
- 教师:制作条形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如兔子和狗);吹风机1台,香肠一根;小蜡烛5支,烧杯5个,扇子1把。
- 幼儿:准备好吹气球的工具,如气球、吹风机等,以及吹出的小风车图片。
活动流程
一、引入环节(5分钟)
师幼互动: -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 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渗透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故事分享环节(10分钟)
- 教师讲述:
- 教师播放《小狐狸》动画片。
- 学生讨论:“为什么小狐狸生病了?”
-
师幼引导:“是因为……”并提问: ① 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② 怎样才能让空气变得“新鲜”?
-
教师讲述:
- 教师播放《小鹿医生》动画片。
- 学生讨论:“小鹿医生是怎么做的?”
- 师幼引导:“医生是怎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并提问: ① 医生用了什么设备? ② 这是什么方法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故事,让幼儿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并学习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观察与讨论环节(15分钟)
- 师幼互动:
-
师幼一起观察风车图片,提问:“你看到什么?”
-
材料观察:
- 拨动条形气球,问:“这些是什么?”并引导幼儿用眼睛看、小手摸、鼻子闻。
-
观察风车图片中的现象,引导幼儿讨论: ① 风车有什么颜色? ② 风车为什么会动?
-
提问与回答:
-
师幼一起提问:
- 我们用小手摸到什么?
(空气) - 我们用眼睛看,能直接看到什么?
(无法看到,但闻到的是有味道的气体) - 风车动起来了,我看到了什么?
(风)
- 我们用小手摸到什么?
-
讨论:
- 师幼引导幼儿回答: ① 空气是无色、无形、无味的。 ② 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征,并初步体会其流动性和对人类的影响。
四、操作与探究环节(15分钟)
- 材料准备:
- 各组幼儿准备吹气球。
-
点燃小蜡烛,引导幼儿用吹风机吹出小风车。
-
活动步骤:
- 师幼一起观察吹出的小风车图片,提问:
① 风车是怎么动的?
(风吹的时候风车动起来) -
拨动吹风机,吹气球,引导幼儿讨论: ① 我们用吹风机吹气球,看到什么? (小风车) ② 带出的小风车有什么特点?
-
探究:
- 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尝试,记录下发现的规律。
-
师幼引导幼儿观察:
- 我们吹气球的时候看到小风车。
- 风车是怎么动的?
- 这是什么东西?它的形状是怎样的?
-
总结:
- 老师小结:“吹出的小风车就是我们身边存在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 强调:空气不仅是物质,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五、活动反思
-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掌握了空气的基本特征(无色、无形、无味),并初步体会了空气对人类的潜在影响。
- 幼儿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增强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 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语言的运用,避免过于学术化,让幼儿能够听懂并感受到内容。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好玩的空气》科学教育活动,幼儿们不仅对空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动手实践和探索问题的兴趣。相信这些经历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基石。
希望这份方案能帮助你更好地开展本次活动!如果有需要进一步调整的地方,请随时告知我。
《幼儿园大班教学活动设计》一文共计23篇,涵盖了多个重点领域的内容,适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求。以下是对这些教案的整理和总结:
1. 感受空气的基本特性
目标: 认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处不在。 活动内容: - 教师通过纸巾实验、手帕实验等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空气对水的阻挡作用。 - 理解空气不可见、无处不在的特点。
2. 探索污染空气的危害
目标: 感受污染空气对人体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内容: - 教师通过故事引入环境问题(如《猴子去旅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 具体实验(如水杯、手帕测试)增强责任感。
3. 实践操作与体验
目标: 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体验空气的特性。 活动内容: - 小组合作完成纸巾与手帕不会湿的实验,观察到杯子和容器的差异。 - 让学生分享感受和实验心得,培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
4. 规范实施
注意事项: - 确保教具安全,避免操作不当影响教学效果。 - 前期准备充分,提前布置活动材料和流程。 - 关注个别差异,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幼儿水平。
这些教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大班幼儿理解“空气”的重要性,并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实际实施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和优化,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展能力。
《空气》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0
活动目标
- 认知目标:知道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抓不着,却无处不在。
-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对生活的作用。
- 情感目标:喜欢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重点
- 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
- 探究空气在不同物品中的作用和存在。
活动难点
- 通过不同的材料感知空气的存在。
- 理解空气无处不在的事实。
教学准备
- 预计:白纸、吸盘若干、气球若干。
- 其他材料如塑料袋、水杯、吸管等(可根据需要调整)。
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师: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索一个有趣的现象——空气!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是鼓鼓的吗?这是为什么呢?它看不见、摸不到,可是它却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那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空气吧!
2. 认识空气(导入)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吹气球的游戏,请每个小朋友快速拿出一个气球。(教师提醒:轻轻吹一吹气球,注意不要让里面的空气跑出来哦)。
生1:
嗯,这个气球看起来好漂亮!
师2:
对了,老师拿的是吹起来的气球。我们听到它鼓鼓的,这说明它是被吹出来的呀!
生3:
对啊,老师在吹气球的时候感觉到它会鼓鼓的。那它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师4:
猜一猜!它的里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我们看看它是什么吧。(教师将气球放在桌上)
生5:
这个颜色好像和别的颜色不一样,而且感觉特别轻。
师6:
对了,老师告诉我们,里面的空气是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的,它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3. 探索奥秘(操作实验)
师:
现在,我们用不同的材料来感受一下空气吧!先看看这些东西都是什么样的:塑料袋、纸片、吸盘。
生7:
首先,我们打开一个装有小纸片的瓶子,轻轻地摇晃它,看看会发生什么?
师8:
好,我给你一个塑料袋。请你们用这个袋子来“呼吸”一下周围的空气。想想看,当你用手去握住袋子的时候,里面的空气会不会被吹出来?
生9:
对了!当我在握紧这个袋子的时候,袋子里面就会有一个气泡,就像风吹过一样。
师10:
哦!原来你用的袋子真的能让空气“跑”出来了。那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我们用手去握住袋子口,空气就被吹进了袋子里。
生11:
对啊!当我们用鼻子呼吸时,我们的鼻子也会“吸”进空气。
师12:
哇,这样的小实验太有意思了!
4. 发现规律(观察现象)
师:
好了,我们用不同物品来感受一下空气。先试试纸片、吸盘和塑料袋。
生13:
让我快速想一下,当我在快速奔跑的时候,纸片和吸盘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师14:
哦!当我用最快的速度在奔跑时,纸片可能会被吹得离得很远,而吸盘则会自动地“抓住”在光滑的地方。
生15:
对了!当我们在气球里跑动的时候,里面的空气会不会和其他东西发生作用呢?
师16:
哦,原来当我们用吸盘来封住一个袋子口时,里面的空气就会被“固定”住。就像小动物一样被吸附在器皿上了。
5. 总结扩展(讨论)
师:
好了,孩子们,我们今天一起探索了空气的奥秘吧!它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却无处不在。就像老师用吹气球的游戏,让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生17:
对啊!老师教我的科学知识真的是挺有意思的呀!
师18:
那我们下次再来看看更多有趣的现象吧!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认识了空气的特性,还用不同的物品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这让我深信,科学确实是充满乐趣和无限可能性的!
一、幼儿讨论
师:我们生活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
师:我们一起闭紧小嘴巴,捏住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当你坚持不住的的时候就把小手拿下来。
师:为什么会有难受的感觉呢?因为空气不能进入到我们身体里了,我们不能呼吸了,所以会觉得很难受。如果时间长了,人就会慢慢死去的。你说空气对我们的作用重要吗?(非常重要)
二、结束活动
“刚才小朋友在教室里用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让我们去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