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思路:
1. 导入:古人的名言与激发学习兴趣
- 首先通过引用三位古代文人心理的名言(诸葛亮《诫子书》、颜真卿《劝学》、韩愈《进学解》,以及苏轼的“勤且艰”),展示古人对勤奋和求知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目标:激发学习热情,理解文章主题。
2. 经典诵读:背诵与朗读技巧
- 通过配乐背诵课文,帮助学生记忆文中的词汇(如“嗜学”、“勤且艰”等)和节奏感。
- 随着老师的讲解,教师配合配乐进行朗读。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或随意抽一名朗读,师生合作评议,总结出读重点。
3. 小组合作与互动
-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相互补充、互相提问,解决遇到的问题。
-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文意,拓展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写作灵感。
4. 进一步探究:文章文本分析
-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如“加冠后求学”、“读书难”等),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行为与思考。
- 教学目标:
-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5. 持续深化:学生自主学习
- 学生根据本课设计,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对文章文本的分析,提升自己的文言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
- 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拓展知识视野。
6. 教学反思与总结
- 通过课堂小结、作业反馈等途径,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并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赠序
| 标题 | 内容说明 |
|--------------------|---------------------------------------------------------------------------|
| 送东阳马生序 | 作者:宋濂
| (前文加进语) | 祁子《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 阳真卿《劝学》:“幼时加冠求学,愿行无难。” |
| 作者:宋濂 | 比喻:勤奋好学、勇于坚持、善于思考。
| (配乐背诵) | 翻书记:“业精于勤,荒于嬉。” |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勤奋求知的精神,增强学习动力;
-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完成一篇感人的文稿。
教学重难点
- 探究“加冠后求学”的艰难与收获;
- 分析“读书难”的原因及“读得足”。
课时安排:
- 导入:1课时
- 经典诵读:1课时
- 小组合作探究:2课时
这个教学设计全面,涵盖了从古人的勤奋精神到学生自身的阅读与写作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途中艰难》一文中,宋濂以家境贫寒自居,为了求学而勤奋刻苦。文章通过丰富的字词运用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学习中的艰辛与决心。以下从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 语言华丽、充满细节:
- 作者多次使用古汉语典故,如“足肤皲裂”、“同舍生皆被绮绣”,这些词汇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
“行”字多次重复,强调了作者的努力和坚持。例如,“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展现了作者的运动精神。
-
环境描写细腻:
- 文章描绘了作者在求学环境中的艰辛与困难,如“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周围环境生动具体。同时,“先达”的表现说明作者虽追求 higher goals 但最终未能实现。
-
这种写法增强了文章的文采,使学习场景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
内心挣扎与决心:
- 可以看出作者并非平庸,在求学过程中展现出了谦虚、恭谨的品格。例如,“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表达了作者对周围人的尊重与追求卓越的态度。
-
作者也对“同舍”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追求更高的境界虽然困难,但值得。
-
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
- 文章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暗示了人生的哲理。例如,“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表现出即使面对艰难环境,依然愿意去追求的目标。
-
作者还表达了对人生努力与坚持的感慨,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
情感表达丰富:
- 文章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作者虽然家境贫寒,但通过勤奋学习和执着追求,最终也取得了自己的成就。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精神境界。
- 对作者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也为文章增添了深度。
综上所述,《途中艰难》以记叙为主,语言华丽、充满细节,展现了作者的勤奋与执着。同时,文中还融入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使整篇文章既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也有深刻的哲理探讨。这种写法和情感表达,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详细描写的方法
- 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的情感与动作
-
文章中的描述往往通过生动的动作、表情或语言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而不是单纯地叙述表面的意思。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环境氛围。
-
利用环境和人文因素丰富描写
-
文章中经常融入自然环境、人物心理和社会关系等人文元素,使描述更具真实性和生动性。例如,“难得无书”、“身残体弱”等表达都充分展现了人物的艰辛。
-
运用比喻与拟人手法增强表现力
-
作者往往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例如,“手自抄录,家穷学不意”,这些语言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深意。
-
结合具体情境和事件展开描述
-
文章的情境和事件常常与细节描写紧密相关,例如作者的“难得无书”、“身残体弱”等描述都体现了他所处的艰难环境。
-
通过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
作者在文章中常运用对比手法,例如通过将作者与百里的乡师对比,来突出人物的困难和挑战。例如,“先达德高望重,乃因请师”,这种对比增强了人物间的差距和挑战感。
-
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
- 文章中的描写往往深入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中,例如作者“无从致书以观”、“无硕师名人与游”的具体动作或表情,都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细节描写的理解,并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案: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送东阳马生序》,了解序与赠序的不同性质。
2. 学习阅读原文,明确“嗜学”这一主题的思想含义。
导学内容
1. 教师引言:通过书、表、记、疏的比较,引入序和赠序的概念。
2. 赋序的定义:序始于唐朝,书写形式多样,以言相赠、议论性散文为主。
3. 指导思想:通过“嗜学”这一主题,理解文中的离别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 介绍书序与赠序的不同性质,并引入序的意义和特点。
- 提出问题:“序”的形式有哪些?它们各自的表达特点是什么?”
- 导学环节
- 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序,赠序与序的区别在哪里?
-
组织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归纳赠序的特点。
-
活动环节
-
小组讨论: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分析“嗜学”的主题思想。
-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工,分享观点并讨论。
-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的要点:序是表达离别情感的一种形式,以言相赠、议论性散文为主。
-
巩固环节
- 马林斯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完成课本上的翻译练习。
-
每组进行小测试,判断序的形式是否正确。
-
作业布置
- 《新课标作业设计》阅读理解:第1课时的“书序与赠序”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认识对比文中的四个例子,明确比较的作用;
- 学习分析句子中的词汇和句式,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导学内容
1. 教师讲解:通过四个对比例子,总结对比的重要性。
- (1)“有廪稍之供”与“裘葛之遗”
- (2)“坐大厦之下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
- (3)“未有问而不告”与“未尝稍降辞色、 Skinner咄”
-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对比分析,总结出“有廪稍之供”比“裘葛之遗”更有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 通过书序与赠序的比较,引出对比文的例子和作用。
- 提问:“为什么有些序的形式会让人感到困惑?”
- 导学环节
-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四个对比例子,总结出的共同点是:
- 每个主题都有明确的主题;
- 语言表达简洁有力。
-
活动环节
- 小组讨论:分析句子中的词汇和句式,判断是否有逻辑漏洞或语义问题。
-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工,汇报观点并提出疑问。
-
练习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比文的理解。
-
巩固环节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的对比文要点,并进行小组交流。
-
作业布置
- 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课本上的“书序与赠序”练习,并准备与教师讨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深入理解四组对比,学习分析句子的要点和难点;
-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写作中应用对比文的方法。
导学内容
1. 教师讲解:通过四组对比文,总结出其特点。
- (1)“有廪稍之供”与“裘葛之遗”:强调存续关系;
- (2)“坐大厦之下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强调内容深度和广度;
- (3)“未有问而不告”与“未尝稍降辞色、 Skinner咄”:强调不偏不倚,严谨的态度;
-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强调个人独立性。
-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对比文中的例子,总结出其共同点和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 通过四组对比文的比较,引出“四基”写法(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言句)的概念。
- 导学环节
-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四组对比文的特点,总结出其共同点:
- 每个主题都有明确的主题;
- 表达方式简单有力。
-
活动环节
- 小组讨论:分析对比文中的句子,找出它们的要点和难点。
-
练习作业:完成课本上的“四基”写法练习,并结合实际写作应用。
-
巩固环节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四基写法的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其规律。
-
作业布置
- 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课本上的对比文练习,并与教师进行交流。
其他提示
- 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引导他们从分析到评价、从模仿到创造的水平提升。
- 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通过对比文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宋濂的求学经历及赠序文意。
- 学习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文字变化,理解对比手法的应用。
- 培养学生小组讨论能力,增强表达与交流意识。
- 通过复述和背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 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基本技能,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 - 激发兴趣,朗读文中有名句 - 审听齐读,找出理解难点
教学设计
1. 激趣引入(20分钟)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 师生互动:问:“宋濂有中足乐吗?” - 参与讨论:小组竞读文中有名句,指出对方阅读中的困难。
2. 自主学习(15分钟)
完成课前预习: - 学生朗读文中有名句,并用简短解释标注字音。 - 师生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 通假字与一词多义(10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 - 审听齐读,找出理解困难的部分 - 讨论:这些词语的通假字和一词多义是如何体现文章氛围的?
4. 文中有名句复述(20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 - 每组复述一段文有名句 - 师生总结文意,增强理解
5. 答辩与总结(10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 - 丁ashing:谁是作者? -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与理解。 - 教师总结文意,强调“有中足乐”之句的深意。
6. 小组复述与背诵(20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并进行自我复述: - 以“宋濂求学记”为题,小组成员分组复述文意。 - 能力拓展:背诵文中有名句。
7. 教师总结与布置作业
教师点明主题:文中通过赠序表达作者决心和毅力。
学生作业: 1. 用简短解释完成课前预习中的字音标注。 2. 写出《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中足乐”的意义。 3. 自己复述文中有名句,要求语言流畅。
板书设计
宋濂
幼时、嗜学、家贫、借书、手抄、遍观群书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求教、无硕师名人、趋百里叩问、俯身倾耳、色恭礼至
从师时、求学、艰苦勤奋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讨论和复述,学生不仅掌握了文中有名句的含义,还增强了表达与交流能力。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字音标注、一词多义的理解以及对作者介绍部分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