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古诗词鉴赏8: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总体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感慨。通过描绘乡村的宁静与缓慢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外界环境的无奈态度,诗人强调了自己无法阻挡或改变周围环境的事实。
首联: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这里描绘了一个安静、宁静的乡村场景,柳条在寒食的传统中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循环。诗人似乎在思考自己如何与自然相对应,但也意识到这并非他所能做到的事。
颔联: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诗人继续用典,引用了传统习俗,强调即使在广东这样的南方地区,寒食的传统依然存在。同时,他在对比中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无奈和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颈联: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这里描绘了一个平凡而宁静的生活场景,青苔覆盖在石头上,梨花随风飘落。诗人通过这样的意象暗示了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无法超越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平淡。
尾联: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最后一句既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无奈感慨,又隐喻了一种内心的孤独和自责。诗人似乎是在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有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改变环境的根本性变化。
诗意解读: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现代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担忧。诗人引用了传统的杨柳条、梨花等意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循环。但他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无法像过去那样改变环境,只能被动地跟随时代的步伐。整首诗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和环境。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据传说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日禁火,寒食。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多次邀请他到鹿门山采药。后来又有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山间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诗文赏析:诗中"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贬至潮州后,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而非广东,赵鼎在潮州五年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此诗应为绍兴十年闰六月,故应写绍兴年间所作。
此诗虽题为《寒食》,却记了寒食到清明的从秦汉开始的变迁。前两联写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但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野冢者尤多。此诗可知南宋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仍有插柳的习俗,即便偏僻村落也无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河野径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作者开怀畅饮,醉后卧在青苔之上,不必管城头上,傍晚吹起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哲理:权贵、富贵只是短暂的无常,而人间确实永恒。他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他不能管,也无需去管那些苦闷、痛楚的情状。其实赵鼎不屈。他在潮州到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
赵鼎是不屈的。在他谢表中曾有:"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而(《宋史》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