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大班综合教案 篇8:宝宝去数学城
活动目标
- 通过经历不同地点访问不同符号的情境,理解这些符号的用途。
- 培养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宝宝、数字宫、图形屋、字母城等场景的展示)。
- 幼儿操作材料:数字宝宝、图形小熊、字母机器人。
- 宝箱材料:圆形磁盘、拼图、数字卡片、字母卡片。
- 光照装置(用于呈现数字和图形)。
活动过程
活动1:宝宝去数学城
- 引入场景
- 教师问:“你们班来了一个新朋友吗?”
-
孩子们回答:“是呀,我们班来了一个小朋友叫小宝宝。”
-
数字宫
- 任务一:数字宝宝欢迎会。
- 教师问:“你叫什么?你们叫什么呢?”
- 孩子们回答:“我是0号宝宝。”
- 师傅展示数字卡片:“0号,你是数学城堡的入口。”
- 孩子们在磁盘上摆放数字卡片:1、2、3、4、5、6、7、8、9。
-
任务二:数字小朋友们来Hello!
- 需要准备的小朋友:三个或更多数字宝宝
- 师傅给每个小朋友起名字(如:“我是0号,欢迎来到数学城。”)
- 孩子们模仿数字宝宝的动作,跟着名字走。
-
图形屋
- 任务一:图形小朋友们来捉迷藏!
- 教师问:“你叫什么?”
- 孩子们回答:“我是圆圆。”
- 介绍图形城的名字:“圆形宝宝、椭圆形宝宝,还有各种形状宝宝。”
- 师傅在磁盘上展示图形卡片。
-
任务二:图形小朋友们来“玩捉迷藏”。
- 需要准备两个小朋友(圆和方形)和一个其他朋友
- 玩法:“谁在哪儿,我到那里。”
- 例如:“圆形宝宝说,我是圆形,你给我到我的地方。”
- 孩子们用身体动作模仿图形宝宝的动作。
-
字母城
- 任务一:字母机器人来欢迎大家。
- 教师问:“你是谁?”
- 孩子们回答:“我是字母,你们都是漂亮的数字宝宝。”
- 师傅在磁盘上展示字母卡片(A、B、C等)。
- 任务二:字母机器人来“拼图比赛”。
- 小朋友:拼出老师提供的图形。
- 例如:“拼出数字0号,图形圆圆的形状。”
- 孩子们用身体做出字母的形状动作。
活动总结
- 分享成果
- 教师问:“今天我们去了哪些地方?”
-
孩子们回答:“我们去数字宫、图形屋和字母城,感受到了每个地方的独特名称。”
-
家长引导
-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们玩数字拼图、图形捉迷藏等游戏,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活动反思
- 本次活动通过“宝宝去数学城”的经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不同地点使用不同的名称和符号。
- 师傅需要关注每个小朋友的兴趣点,并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幼儿园大班综合教案 篇1
活动主题:园丁们的秘密
活动目标
1. 认识种子发芽的科学道理,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
2. 能够大胆尝试、探索,并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 具有发芽感观的种子(如玉米粒、花生粒)。
- 放射性的插图或图画(如“小园丁们”故事中的角色和情景)。
- 布满皱纹的彩纸,贴有“我”的名字。
- 细胞形的道具(如圆圆和方方的小棋子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环节
- 引出主题
- 出示发芽的种子:比如玉米粒,问:“这些种子能够发芽吗?”
-
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尝试得到“种子”。
-
分段讲述
-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种子的故事。”(教师板书或导学单内容)
- 师:“故事的开头是本、静、安得到了一颗小种子。”
(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也得到一颗小种子,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 师:“然后,本、静、安想让这颗种子变得“好”,但发现它发芽了。”
(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本、静、安的心里变化。) - 师:“接着,本用它的方法帮助人们,让它们得到种子。”
(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师:“最后,安学会了种植并希望它生长得更好。”
- 师:“故事的开头是本、静、安得到了一颗小种子。”
-
角色扮演
- 将故事中的小和尚通过动作、表情来表现他们的心理变化。
- 教师问:你们觉得他们心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来描述人物的情绪,如开心、高兴、难过等。)
二、游戏环节
- 分发材料
- 每组发一袋小袋子(带彩纸的袋子),里面有“我”的介绍信。
-
提问:“你们知道这封介绍信的内容吗?是哪个人写的?”
-
尝试获取种子
-
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彩纸和卡片,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得到“我”的介绍信。
(鼓励孩子们自由摆放彩纸或使用剪刀、双面胶等工具。) -
观察与讨论
-
师:“如果你们成功地得到了小种子,请你打开彩纸,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
(引导孩子们展开操作,并观察彩纸上画了怎样的图形或图案。) -
展示与反馈
- 要求孩子们把它们放在指定的区域(如“我的好”或“我的坏”)。
- 教师询问:你们觉得这些小图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孩子们描述图形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并结合他们的心情进行描述。)
三、完整表现
- 展示作品
-
要求每个组的孩子将自己的彩纸贴在指定的区域中,完成后进行班级展示。
-
角色扮演
-
师:“小朋友们,接下来,请你们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你心里的想法。”
(教师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些小图形是“好的”还是“坏的”,并请孩子们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
总结与延伸
- 教师总结:
- 这些小图形代表了不同的“心情”。
-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可以变得更好的,有些事情可能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耐心。
- 完成活动后,鼓励孩子们回家练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如折纸、吹气球等)。
活动延伸**
- 角色扮演
-
组织不同小组的孩子来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例如“本”、“静”、“安”,并描述他们的心里变化。
-
探索与实践
- 提问:“你们能用哪些办法让你的图形变得更美丽吗?”
(鼓励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材料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任务。)
材料准备**
- 丰富的发芽感观的种子(如玉米粒、花生粒等)。
- 放射性的插图或图画,引导孩子们思考故事中的情节。
- 细胞形道具:圆圆和方方的小棋子或图形。
活动名称:尝试运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乌鸦喝水)
目标
- 探索如何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
- 具备扩散性思维,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 喜欢实践活动,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帮助乌鸦喝到水。
活动准备
- 工具准备:
- 玻璃瓶(多个)
- 石子、沙子
- 棉花、报纸
- 玻璃球(不同大小)
-
临时标记纸
-
材料记录表:
-
填写每个小物品的密度及使用情况。
-
安全提醒布:
- 预留在操作区域,禁止玩物掉落。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 教师播放动画片《乌鸦喝水》,引导小朋友思考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
- 提问:为什么用小石子放进瓶子里让水面升高了?用棉花和报纸则没有明显变化?
二、探索与尝试
- 分组合作:
-
小朋友分成小组,每人负责放置不同材料,并记录水面位置的变化。
-
操作与观察:
- 每个小朋友将所选小物品放入玻璃瓶中,记录水位变化。
-
考虑到安全问题,避免损坏瓶子或玻璃瓶,及时停止操作并进行安全提醒。
-
讨论与总结:
- 小组共同观察水面位置的变化,分享发现和疑问。
- 教师解释:不同材料的密度导致水位变化的不同程度,从而得出乌鸦喝不到水的结论。
三、实践应用
- 延伸活动:
- 在家尝试将石子、沙子、棉花等放入玻璃瓶,观察水位变化。
- 提问:哪些材料可以让水面升高更多?哪些材料效果较差?
四、总结与反思
- 教师引导小朋友回顾本次活动,反思密度原理的应用。
-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小朋友分享探索过程和成果。
活动延伸思考
- 材料选择:
- 可选放入棉花或报纸的小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它们如何帮助乌鸦喝水。
-
考虑是否有其他材料可以替代,如玻璃珠、沙子等。
-
密度知识复习:
- 通过本次活动加深对石子、沙子、棉花、报纸等密度的认识。
-
引入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为什么某些物品会浮在水面上或沉底。
-
安全操作提醒:
- 预留临时标记,避免玻璃瓶滑落或损坏。
- 提醒小朋友在操作前确认材料特性,确保安全。
活动反思
- 本次活动中,小朋友通过合作分工、观察实验和分享发现,成功理解了水位变化的原因。大家不仅学到了关于密度的知识,还提升了合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接下来的课后作业可以进一步设计不同材料的实验,让小朋友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