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一数学上册《整式》教学设计3
初一数学上册《整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2. 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 会应用该法则及运算律合并多项式的同类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法则及运算律合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计算下列各题:
①6×20 3×20=
②6×(-20) 3×(-20)=
2. 问题:8个人 5个人=?
学生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 探究一:
(1)请列式表示:
一只蜗牛在爬一根竖立的竹竿,每节竹竿是a厘米,第1小时向上爬了6节,第2小时向上爬了2节。问这个蜗牛在竹竿上向上爬了多少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代数式,并进行化简计算。
(2)说说化简计算的依据:
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化简的意义和依据,强调“数与式通性”的思想。
- 探究二:
(1)根据以上式子的运算,化简下列式子:
①100t-252t
②3x² 2x²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多项式的特征,并通过分配律进行合并。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师生互动梳理知识)
【作业布置】 P19题:6、8、11
初一数学上册《整式》教学设计2
【知识链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分配律,通过口算掌握类似的问题解决方式。
【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 教师投影例题,学生尝试解答。
2. 通过讨论归纳出代数式化简的依据是“数与式通性”——在同类的情况下,可以将同类合并。
【探究二】
学生动手计算后回答问题,并观察规律:
(1)找出多项式的项的共同特点:每一项都包含相同的字母,并且每个字母的指数相同。
(2)归纳出多项式运算中各多项式运算的共同特点——“每一项都包含相同的字母”,并指出这一规律的意义。
【例题精炼】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例1、例2,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例1:合并同类项
4x² 2x 7 3x-8x²-2
解答过程:
(1)列出代数式:4x² 2x 7 3x -8x² -2
(2)进行化简计算:合并同类项,得 (-4x²) 5x 5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合并同类项的具体步骤,并板书例题的解答过程。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师生互动梳理知识)
【课堂检测】
初一数学上册《整式》教学设计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与式的规律,得出火柴棍根数随三角形个数变化的关系式,并分析其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发现:
(1)每增加一个三角形,火柴棍根数增加2;
(2)火柴棍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为奇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需要n ≤ 100本笔记本,应购买多少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当n ≤ 100时,需钱数为2.3n元;
当n